學苑撰文

參賽遇挫不放棄

科研之路充滿嘗試和失敗,最終能否成功,取決於能否堅持到底,保持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。因此,資優生如要在感興趣的範疇有所成就,必須具備過人回彈力。作為資優生的家長,究竟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培養強勁的回彈力呢?且看學員莊錫衍的故事。

上學年,香港資優教育學苑(資優學苑)的資優生莊錫衍與學苑其他五位資優生(路潤博、伍樂恩、譚兆凱、劉茵瑜和溫嘉琪)組成隊伍,設計出「碳排放收集器」,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,轉換成有用的碳酸鈣,並以此作為首屆「賽馬會太陽能關懷計劃︰太陽能創未來挑戰賽」的參賽作品。

他們有見於香港環境污染嚴重,尤其密閉空間(例如停車場)的空氣質素較差,故此研發出這個節省空間、成效顯著的設計。雖然,作品最終未能在比賽中贏得獎項,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氣餒,反而繼續改良作品,並主動要求參加其他科研比賽,例如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策動籌辦的2023年大灣區STEM卓越獎 (香港區)。這種遇挫不放棄的精神,值得欣賞! 

 視比賽為學習機會

莊同學過往曾參加不少STEAM相關的比賽,但不是每次參賽都能獲得獎項,究竟他是怎樣管理情緒,讓自己遇到挫敗也可以很快重新站起來的呢?

 「比賽輸了難免會失望,就像上述太陽能比賽,我們其實付出了很多努力,卻沒有得到回報,真的感到失落。不過,評判對我們作品的評語,對於日後修改此項發明甚有幫助。當我的焦點不再放在輸贏,而是將比賽視作『學習機會』,這樣每次參賽也是成長的契機,每次都有收穫。例如在比賽中可以見識到新科技、新事物,將研究發明應用在新的範疇上。每次匯報又可以用上不同形式、不同技巧,了解不同聽眾的需要。」錫衍愈說愈興奮。

 父母扮演引導者角色

問到莊爸爸在培育資優子女方面有何心得,他指出,「從小到大,我都不會為錫衍設下框框,亦不會要求他根據我的想法做事,因為父母的經驗及想法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最好的;而隨著時代及科技進步、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普及化,孩子可以找到更多精確合適的資訊,掌握的知識比我們更豐富、更全面,解難能力亦更高。作為父母的我們,只要協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設定界線,不論是上網、打機也好,只要避免沉迷,避免接觸色情、暴力資訊就可以。」

莊爸爸又指出,「家庭不是一間公司,父母不是老闆,要子女唯命是從。如果這樣做,孩子只會甚麼也不敢做,甚麼也不敢嘗試。我與兒子的關係好像朋友,我只會扮演引導者的角色,跟他分析事情,無論是參加比賽或選校也由他自己決定。我信任他,鼓勵他獨立,因為人生的路要由他自己開創。他曾經跟我分享比賽落敗的心情,我對他說:『不要緊,比賽輸贏乃平常事,不可能次次都由你奪獎。雖然輸了,但賺了經驗,不也很好嗎?』」

錫衍表示從小父母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,「我記得小學時我對再生能源及活性碳感興趣,爸爸就鼓勵我自行探索,自己去做實驗,自己去尋找答案。爸媽的支持,讓我無畏無懼,勇於冒險嘗試,我衷心感激爸媽給我的支持!」

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課程經理(專研及創新) 鄭鴻亮

文章部分內容轉載自TOPick


更新日期:2024-02-06